日本动画从早期的精心策画到1990年到2000年间的黄金时代,再到了电脑作画大量取代手绘以及大量3D电脑动画之后,到现今已经转型成了高度分工化的专业时期。
现在日本动画职位分工清楚,让作品可以大量的如同生产线一样一直产出,为了确保从业人员生活所需的薪资,不得不产出更多的作品来撑住,这也是近年许多动画监督所提到的体制应该改善跟大量原画师公布薪资条事件的问题点。这次我们不是要聊体制要如何改变,而是高度分工化之后的作品变成什么样了?
日本动画简单可以区分成几个时期,第一个是战后的改变,在二战时期的动画是政治宣传的一种手法,创作者受限很多,因此也出现了一批反战系的动画,代表当然是我们的「宫崎骏」宫老了。
这个时期可以说从1963年漫画之神「手冢治虫」老师开始,制作了《铁臂阿童木》(鉄腕アトム)那年开始,日本开始试着在电视上播放长期连续的动画,动画这个产业开始成形。
电视动画那个时候有两大类,一个就是漫画改编,像是手冢治虫的《森林大帝》(ジャングル大帝)、藤子不二雄的《小鬼Q太郎》(オバケのQ太郎)之类,再来就是像电视节目一样,认真发想之后所作的原创动画。这个时期的动画不是那么稳定的一季12~13话,一次以季来算。因为是完全手绘,也常常可以看到作画失误,人物变形。
而原画师从这个时期就存在,他们的薪水算法就是每一张多少,到了现在还是一样。早期的原画因为要求并不是很高,可能1分钟16张的原画,其实人物跟背景都没动,只有嘴巴一直在动的对话,所以混的很好。
动画监督也是做电视节目跟电影或是漫画家出身,整体上来说都是用心尽力的一个时期,由于时间早,也影响了很多之后的从业人员。
到了1970年代,这时日本电视动画产量还是很少,大约一年十部出头吧,但是已经有彩色电视了,这时候分工上就慢慢的多出了色彩指定跟音响监督之类的工作,大致上已经是现代的架构,同时有一些想法也常态化了,像是「变身英雄」、「巨大机器人」、「小魔女」,这个时期太空跟科幻是非常流行的,像是《宇宙战舰大和号》(宇宙戦舰ヤマト)、《宇宙海盗哈洛克》(宇宙海贼キャプテンハーロック)等作都是70年代的产物,还有一些当年明明就不太红,之后却粉丝大爆发的作品,那就是1979年的《机动战士高达》(机动戦士ガンダム)。
到了1980年代,日本电视动画跟十年前相比,已经有年产量近50部左右,成长了2~3倍,这个时期比较明显的转变是动画已经不是只有小朋友在看的了。用户群明显的出现从小看到大的宅男,剧本转换成「给小朋友看的」跟「给大朋友看的」两大类,前者主打温馨易懂,后者则是生冷偏硬派的剧本,像是带给孩子们心灵创伤的《传说巨神伊迪安》(伝説巨神イデオン)。
1990年代是日本电视动画的黄金期,年产量进入80部前后,但是质有明显的上升,像是《勇者》系列、《幽☆游白书》、《新世纪福音战士》(新世纪エヴァンゲリオン) 、《名侦探柯南》(名探侦コナン)、《游戏王》等一代神作还有长期作品都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在1995年后动画开始使用了3D电脑作画,有一些实验性质很重的作品,像是后半大量使用电脑作画的《南海奇皇》等等。
之后进入2000年,年产量先是迈入100部大关,到2005年日本电视动画正转型成大量电脑作画,剧本也开始用采用外部作品改编,由于剧本取得比以往更加容易,电脑作画也可以在一定程度内加速制作时间,声优也进入大量养成学校量产中,年产量逐年上升,到2005年已经可以一年产出200部的动画,产量如雪球般的滚动。由于大量的外部合作,像是轻小说、漫画改编,动画的相似度越来越高,这也不能怪动画,因为特定题材的轻小说跟漫画就是有一定的销量保证,反过来说,已经有销量保证的作品改编成动画风险也更小。而剧本家们也领悟到了,我写动画剧本也是赚钱,我写成轻小说之后,版税先拿一笔,改编成动画又会有一波,那为什么我不写小说就好了。
而销量决定了题材,虽然说作者会接受到大宇宙的意志,同时写出差不多的作品,但是编辑也会跟据作品销售量来要求作者,小说长的一样,做成动画当然长的一样,漫画也是同理。
日本电视动画,在2005年的时候年产200部,但是到了2013年,已经年产近300部了啊!但是就动画收益来看,由于版权一部分在原作身上,周边跟其他的销售都要分配,变成了可以产出大量动画,但是动画公司手上真的能收到的钱却没有很多。
这跟夕阳产业一样,也难怪许多大佬出来放话,原画师们叫苦连天,这个业界要怎么改变呢?我想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的。
来源:宅男福利社